近日,广西某建工集团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欠薪风波,引发了广泛关注。据了解,该集团欠薪问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涉及的金额高达2.08亿元人民币,共有671名员工因此离职。这一事件的爆发,让人不禁好奇,为何如此庞大的企业会陷入如此困境?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场欠薪风波的背后,是市场竞争加剧和行业调整的双重压力。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建筑公司都面临着生产停滞的问题,这导致了员工的收入大幅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以维持生计。
董事长失联、工资拖欠、股金不退——这三个关键词正在广西建工集团内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从高层到基层,从办公室到工地,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慌情绪正在蔓延。员工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血汗钱还能要回来吗?公司到底还能撑多久?
就如上面所说,但凡是让员工交钱的企业,基本上离倒闭就不远了。
最让员工心寒的莫过于股金问题。三年前,公司以"员工持股计划”为名,强制要求每人缴纳数万元股金。当时承诺的年化收益率高达8%,如今却连本金都难以收回。
而现在,管理层居然又提出了新的集资要求!"这不是明摆着把我们当提款机吗?“一位老员工愤怒地说。更讽刺的是,就在要求员工继续交钱的同时,公司高管的座驾却依然是最新款的路虎和奔驰。
更令人气愤的是,公司不仅拖欠工资,连最基本的社保也出现断缴。这意味着员工看病无法报销,公积金贷款面临违约风险。“我老婆刚生完孩子,现在连生育津贴都领不出来!“一位愤怒的年轻父亲在内部群里控诉。
与此同时,多个重点项目相继停工。工地上闲置的塔吊和堆积的材料,无声地诉说着这家曾经辉煌的建筑巨头正在经历的寒冬。
离职员工想要拿回钱款,简直难于上青天。不少员工办妥离职手续后,满心期待能拿回自己的钱,可左等右等,钱却始终不见踪影。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询问,得到的永远是那句“正在走流程”的敷衍回应。
银行催债的频率比公司发工资积极多了。更让人糟心的是,当初公司“贴心”地为员工安排了银行贷款——员工只需自行承担30%的资金,剩余70%由银行提供,然而年利率却高达7%!
如今公司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员工不仅分红没拿到一分,还得自掏腰包偿还银行利息。今年尚未还清的款项,利息甚至涨到了6.19%,远高于市面上约4%的经营贷利率。
新领导走马上任,首件事竟是“变本加厉”?在员工们正为眼前的困境愁眉不展、焦头烂额之时,广西建工迎来了一位新领导——从天津建工调来的“老面孔”。金宁运的突然”蒸发“像一颗重磅炸弹,在集团内部引发连锁反应。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掌舵人,如今连一个正式的说法都没有留下。更诡异的是,公司至今没有发布任何官方声明,这种反常的沉默反而加剧了员工的不安。
可这位新领导履新之后,既没有着手解决员工被拖欠薪资的问题,也没有处理员工退股相关事宜,反倒迫不及待地催促大家缴纳2025年的新股金!
如今,公司早已是千疮百孔,负债累累高达1000亿,旗下项目更是全部烂尾。实际上,广西建工所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坑害员工这么简单。
公司财务已彻底陷入崩溃,2024年亏损额达8.25亿;到了2025年,商票逾期3.41亿,融资租赁逾期4464万,总负债超过1000亿,资产负债率高达85%以上,信用评级也被下调至表示极高违约风险的级别。
从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绿地控股,到借员工持股计划”收割”员工,广西建工的”套路”可谓层出不穷。原领导被调查处理了,新领导却装聋作哑,对历史遗留问题视而不见。这种”击鼓传花”式的责任推诿,让员工们的维权之路更加艰难。
更可怕的是,这种"收割”模式正在形成恶性循环。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工,停工又加剧资金紧张,最终受害最深的还是基层员工。有业内人士透露,类似的操作手法在建筑行业并非个例,只是广西建工这次玩得太过火,终于引爆了员工积压已久的怒火。
举报、信访、起诉..员工们尝试了所有合法途径,却依然看不到希望。“我们不是要闹事,只是想要个说法!"一位参与集体信访的员工无奈表示。面对这样的困境,专家建议员工们应当联合起来,通过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化渠道发声,同时寻求专业法律援助。
这场风波也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把员工当"韭菜"割的企业,最终只会自食恶果。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如何防止类似事件重演,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毕竟,当员工们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时,谁还能安心为企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