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能源建设巨头的高层会谈与人事变动,正引发市场对重组可能性的无限遐想。
2025年1月20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总经理倪真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总经理王斌举行高层会谈,聚焦能源电力、水利、科技创新、国际业务等领域的合作。这次会谈在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反映出央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的转型方向,更释放出两家巨头关系深化的战略信号。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电建)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能建)—— 这两家资产总和超万亿的央企巨头,近期关于它们的合并传闻,再次成为业界焦点。
“这两家要是真合并,妥妥是能源建设领域的‘航空母舰’。” 有行业分析师这样评价二者合并的可能性。
01高层互动:从竞争到战略合作
2025年初的高层会谈,揭示了两家企业关系的新走向。这次会谈聚焦于新能源开发、技术攻关及海外市场拓展,强调通过分工协作避免重复投入。
会谈中,双方多次提到“双碳”目标和“四大转型”,表明合作旨在突破传统工程承包模式,向“投建营一体化”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在会谈中更强调合作而非合并,这与市场的合并猜测形成微妙对比。这种务实态度反映了两家企业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寻求最大协同效应的战略考量。
合作模式已初步显现,在备受关注的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项目中,中国电建深度参与主体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核心施工环节,而中国能建则承担了中游区域的保安电源等辅助配套工程。
02人事变动:引发合并猜测的关键信号
近期两家企业的人事安排,成为市场猜测合并可能性的重要依据。
自今年6月底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建集团)时任董事长宋海良调走后,董事长职务一直空缺,由副董事长倪真代行职责。按照惯例,央企董事长离职后通常会很快选举新董事长,但能建这一职位已空缺两个多月,实属罕见。
中国电建则于9月24日发布公告,集团总经理王斌因退休原因离职,比原计划的2027年退休提前了两年。且王斌离职后,电建并未随即任命新的总经理,与正常的人事交替流程不符。
两家央企巨头同时出现高层职位空缺,这样的 “巧合”,很难不让市场多想。而且从央企重组的历史经验看,人事冻结常是合并前夜的典型征兆。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 1 月双方高层的一次会谈,早已为这场合并猜想埋下伏笔。当时中国电建总经理王斌与中国能建总经理倪真坐在一起,专门探讨在能源电力、水利、科技创新和国际业务等领域的合作。尽管官方通稿里只提 “合作” 没提 “合并”,但在敏锐的市场观察者眼里,这已经是重要的风向转变信号。
03业务协同:合并价值的现实基础
从业务结构看,中国电建与中国能建确实存在高度的同质化。两家企业超过80%的收入都来自工程建设,在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领域布局相似。
核心差异在于历史渊源形成的专业特长:中国电建侧重于水利水电领域,被誉为“水利水电国家队”,承建了三峡、白鹤滩等世界级水电站;而中国能建则以火电、特高压和核电常规岛设计施工见长,是“火电、特高压、核电常规岛”领域的领军者。
在新能源领域,两家企业均取得了显著进展。2025年上半年,中国能建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合同额达3301.72亿元,同比增长12.57%,占公司新签合同额的42.58%。中国电建同样在新能源领域强势布局,2025年上半年其风电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68.78%。
04政策导向:央企重组的大背景
国资委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要求,建筑央企是重点领域。中国电建和中国能建的合并符合央企专业化整合“做强做优做大”的改革方向。
从历史先例看,2019年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合并成为全球最大造船集团;2020年,中国化工与中化集团合并,打造万亿级化工巨头。这些案例表明,央企合并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重要途径。
有分析认为,“十五五”期间中国电建与中国能建重组整合的概率较高,最有可能采取全面合并的方式,组建全新的“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统一负责国家大型能源项目的一体化实施。
05合并收益:何以引发市场期待
减少内耗是合并最直接的好处。两家企业业务高度同质化,在国内外市场经常“撞车”,合并后可避免恶性竞争、减少同业恶性竞价。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另一关键考量。目前全球ENR排名中中国电建第7、中国能建第14,合并后资产规模将超万亿,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电力工程企业,可对标法国万喜、西班牙ACS等国际巨头。
合并后可在“水风光储一体化”“源网荷储协同”等领域形成完整解决方案,在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等领域整合科研力量,还可统一海外分支机构,减少国际投标内耗。提升资本运作能力也是重要收益。合并后企业总资产规模超1.5万亿元,可增强融资能力,降低海外项目融资成本,并通过分拆优势板块独立上市释放价值。
观察两家企业的发展轨迹,无论是深化合作还是走向合并,一个明确的趋势是,在“双碳”目标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中国能源建设行业正迎来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对于电建和能建而言,共同做大新能源“蛋糕”的战略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在传统业务领域的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