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绿地集团大基建板块深陷危机的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作为建筑产业链上游的模板木方行业,需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敏锐捕捉风险信号,重新审视行业合作逻辑与风险防控体系。
一、项目停摆风险向供应链上游传导
绿地集团通过混改纳入麾下的广西建工、贵州建工、江苏省建等地方龙头建工企业相继出现经营危机,直接导致其在建项目进度受阻。据公开信息显示,这些建工集团业务覆盖市政、交通、房建等多个领域,其项目停摆或缓建将直接削减对模板、木方等周转材料的需求。
以广西建工为例,其在西南地区的基建项目占比显著,此类项目多采用大型模板体系与高规格方木,一旦项目停滞,不仅当期采购需求骤降,已供应材料的结算周期也将被迫延长。这种影响正沿着供应链向上游蔓延,对区域内模板木方供应商的现金流形成压力。
二、应收账款压力考验供应商风控能力
绿地系建工企业的债务问题,折射出建筑行业长期存在的账期风险。模板木方作为工程项目的高频消耗品,供应商与施工企业多采用 "月结" 或 "节点结算" 模式,而当总包方出现资金链紧张时,应收账款逾期成为常态。
从行业特性来看,模板木方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轻、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此次绿地系企业危机中,已有部分中小型供应商反映,涉及江苏建、天津建工等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期已超过 180 天,远超行业平均 60-90 天的周期。这提示行业需强化对合作方的动态信用评估,建立分级授信机制。
三、行业洗牌加速,倒逼企业优化经营策略
绿地系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建筑行业增速放缓、融资环境收紧背景下的缩影。对于模板木方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契机:
客户结构优化:需降低对单一大型建工集团的依赖,拓展优质地方国企、央企直属项目部等多元化客户群体
产品升级路径:加速研发耐周转、可回收的新型模板体系,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议价能力
供应链协同模式:探索与大型建材电商平台合作,建立材料共享租赁机制,降低库存积压风险
四、结语:以风险防控筑牢发展根基
建筑行业的深度调整期,模板木方企业更需秉持稳健经营理念。面对头部建工企业的风险暴露,应将现金流管理置于首位,完善客户信用档案与风险预警系统。同时,密切关注基建投资政策导向,把握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等领域的结构性机会,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模板木方行业的健康发展,终究依赖于建筑产业链的整体稳定。绿地系事件敲响的风险警钟,或将推动全行业建立更规范的合作秩序与风险共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