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建设投资集团董事沈康明从高处坠落,生命永远停留在 54 岁。这位身兼副总经济师、综合办主任、职工董事三职的 “全能型高管”,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职业生涯,留给外界无尽的唏嘘与思考。
多职叠加:难以承受的工作重负
沈康明身上的三个头衔,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强度,每一项都如沉重的枷锁。
作为综合办主任,他如同 24 小时待命的 “大内总管”,工作范围极广,从集团战略会务到食堂菜单,从领导行程到信访维稳,事无巨细都要操心。这个岗位 “功劳难显眼,过错跑不了”,就像现代职场中的西西弗斯,永不停歇地承担着繁杂事务。
副总经济师一职,则要求他时刻紧盯宏观经济动态,在复杂形势中为企业指引方向。在房地产寒冬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每一个决策都如同在悬崖边行走,充满风险与挑战。
而职工董事的角色,更是让他陷入两难境地。左手要传递管理层的意志,右手要接纳基层员工的怨言。那些难以解决的劳资矛盾和积压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最终都成为了压垮他的稻草。
国企生态:隐形压力下的 “高空走钢丝”
在国企的生态环境中,位高权重者往往承受着更为隐秘的压力。
从沈康明的履历来看,从子公司董事长到挂职副县长,本应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 54 岁的年龄卡点,让他 “再进一步” 的希望变得渺茫,遭遇了晋升天花板。
他的年薪 66.78 万在浙江国企高管中并不突出,当责任与回报出现失衡,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心理上的落差便如影随形。
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他掌握着核心机密,却难以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那些在会议室里看似从容的笑容背后,是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孤独地承受着决策带来的压力。
长期消耗:压垮骆驼的多重稻草
这些压力并非短期爆发,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27 年的职业生涯,从基层到高管,每个阶段都在不断透支着他的身体与精神。那些被忽视的焦虑症状,那些强颜欢笑的瞬间,逐渐积累,最终汇成了决堤的洪水。
处理员工信访时的耐心劝导,协调部门矛盾时的左右周旋,这些看不见的情绪劳动,比体力劳动更能摧残心智。
当整个行业都在高速运转,当 “能者多劳” 成为理所当然,个体的崩溃往往被视为 “不够坚强”,这种系统性的沉默,让压力愈发沉重。
“我们都在用力活着,但有些重量,不该让一个人扛”。沈康明的悲剧,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重新审视职场压力与个体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