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某省级建工集团 2025 年三季度财报的瞬间,一组数据让人倒吸凉气:作为身家千亿的行业巨头,其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仅 1871.72 万元,较去年同期暴跌 98.56%。
这意味着,支撑企业核心命脉的主营业务,在短短一个季度内近乎 “停赚”,千亿营收的体量,最终只换来了勉强糊口的利润。
扣非净利润是衡量企业主业真实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剔除了投资收益、政府补贴等非经常性损益的干扰,最能反映企业的 “硬实力”。
去年三季度,这家建工集团的扣非净利润还保持着十多亿的规模,是实打实的盈利主力;而到了 2025 年三季度,这一数字直接缩水至 1871 万元。98.56% 的跌幅,不是简单的业绩波动,而是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断崖式崩塌。
即便算上所有非经常性收益,其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也仅 6925.87 万元,同比降幅高达 95.02%。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盈利恶化并非短期突发:2025 年前三季度,集团累计营收 872.9 亿元,同比下降 14.27%,但累计扣非净利润降幅却达到 69.09%,利润下滑幅度远超营收下滑幅度,形成了刺眼的 “盈利剪刀差”。
在建筑行业,这种现象往往指向经营质量的严重下滑——要么是项目毛利率被持续挤压,要么是管理成本失控,要么是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企业的盈利效率已跌至冰点。
比利润暴跌更让人揪心的,是资产负债表上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该集团应收账款总额高达 1726.87 亿元,较去年同期还增长了 2.50%。
在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的背景下,应收账款逆势增长,堪称 “雪上加霜”。这 1700 多亿的巨额账款,本质上是尚未兑现的 “白条”,反映出企业在项目结算、工程款回收上的深层困境。
要知道,建筑行业本就依赖资金周转,前期垫资施工是常态。如今,一边是主业利润近乎枯竭,现金流来源持续收紧;另一边是千亿级账款无法及时回笼,企业不得不承担高额融资成本,还要按时支付建材、劳务等刚性支出。这种 “入不敷出” 的资金循环,正直接威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偿债能力。
而这并非个例。2025 年上半年,整个建筑板块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合计已达 2.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4%,占营收比例高达 58.4%。省级建工国企的应收账款高企,不过是行业资金压力的集中缩影。

这家千亿建工集团的困境,折射出 2025 年建筑行业的普遍寒意。根据行业半年报数据,2025 年上半年建筑板块整体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5.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6.2%,净资产收益率持续下滑至 3.5%。
其中,基建板块表现尤为承压,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 5.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7.4%,而省级建工国企的业绩下滑幅度更甚,达到 11.52%。市场需求收缩、竞争加剧导致企业被迫低价竞标,叠加建材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涨,项目毛利率被不断压缩。
更关键的是 “垫资模式” 的恶性循环:为了争夺项目,企业不得不承担高额垫资成本,而业主方(尤其是地方平台和房企)受资金紧张影响,付款账期持续拉长,形成 “垫资——回款难——利润跌” 的死循环。这也是为何众多建工企业出现 “营收微降、利润暴跌” 的核心原因。
这家省级建工集团的财报困境并非个例,而是 2025 年建筑行业整体承压的缩影。其利润暴跌、应收账款高企等问题,核心根源是行业长期存在的垫资模式,再叠加市场竞争、业主方资金紧张等多重因素,导致全行业陷入盈利下滑与资金周转的双重困境。
面对盈利下滑与资金承压的双重困境,建筑行业的破局需要政策与企业的双向发力。
千亿建工巨头的财报惊雷,是行业转型的预警信号。当垫资模式难以为继,当规模扩张不再等同于盈利增长,建筑行业正站在 “提质增效” 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