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在建筑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成都华川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华川集团”)向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预重整。这一举措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整个行业都将目光聚焦于此。
法院方面迅速作出回应,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具了 (2025) 川 01 破申 21 号《决定书》,正式决定对成都华川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进行预重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纳入预重整范围的不仅仅是华川集团本身,其旗下 9 家全资子公司也一同位列其中,包括成都华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华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这意味着华川集团将以一个整体的姿态,在预重整的框架下寻求重生机遇。
华川集团并非寂寂无名之辈,其前身是创建于 1958 年的成都市公路养护管理总段,在 2000 年完成了从全国公路系统第一家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向股份制企业的华丽转身。历经多年的发展沉淀,集团注册资本达到 10 亿元,麾下员工超过 2000 人,已然成长为行业内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具备国家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公路行业设计甲级、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壹级等近 20 项专业资质,业务版图横跨路桥投资建设、大健康、生态农业、产业金融、新型工业等多个领域,是四川路桥系统中规模最大且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交通建设民营企业。
然而,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华川集团实则面临着严峻的财务压力。根据 2025 年 5 月披露的企业年报数据,集团资产总额为 74.18 亿元,负债总额却高达 59.18 亿元,资产负债率约 79.8%,所有者权益仅剩下 15 亿元。这样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华川集团的财务困境,也成为其申请预重整的重要导火索。
在预重整的道路上,华川集团并非一帆风顺,诸多潜在挑战与风险如影随形。
债务复杂性首当其冲。由于华川集团负债规模庞大,且涉及多个子公司,债权结构错综复杂,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债权人协商的难度。一旦主要债权人在重组方案上产生较大分歧,预重整进程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陷入僵局。
资产价值波动也是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作为公路建设企业,华川集团的核心资产,如特许经营权、在建项目等,极易受到政策变动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倘若在评估过程中,结果显示资产价值无法覆盖债务,那么投资者参与重整的意愿将大打折扣,这对于急需引入资金 “输血” 的华川集团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时间压力同样紧迫。按照相关规定,预重整期间通常仅为 3 - 5 个月,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华川集团需要完成资产清查、方案协商以及投资人招募等一系列复杂且关键的工作,这对管理人及各方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若不能按时达成相关协议,华川集团很可能被迫转入破产清算程序,届时后果不堪设想。
华川集团的预重整,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自我救赎,更是四川省推动困境企业市场化挽救的重要案例。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的稳定。行业内外都在拭目以待,看华川集团能否在预重整的过程中突出重围,实现涅槃重生,为自身以及整个行业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