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6 日,青海省西宁中院发布一则重磅公告:裁定受理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青海旅投”)及其下属公司破产清算一案。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文旅行业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毕竟,青海旅投作为省属一级的文旅国资平台,其破产清算不仅意味着 4.8 亿注册资本 “清空”,更揭示了文旅项目背后隐藏的系统性风险。
成立仅 6 年,省级旅游航母沉没
青海,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世界闻名的可可西里,充满着神秘与野性的魅力;历史悠久的唐蕃古道,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这里还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 “中华水塔”。
基于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2016 年 4 月,青海旅投正式揭牌成立,它被赋予了 “省级文旅航母” 的厚望,立志要将青海的旅游资源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成立之初,青海旅投可谓是意气风发,喊出了 “三年投融资达到百亿,五年上市” 的响亮口号。
在融资方面,青海旅投也确实获得了多家银行的大力支持。西宁农商行、农业银行青海分行等金融机构纷纷表态,将以项目贷款、并购贷款、融资租赁及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与青海旅投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有了金融机构作为坚强后盾,青海旅投开启了大规模的扩张之路。
它迅速收购了青海铁航国旅等资产,并在短时间内设立了十余家二级子公司,业务范围广泛覆盖景区、酒店、旅行社、地产等多个领域。然而,摊子铺得过大,却没有核心盈利项目作为支撑,各个业务板块之间也缺乏协同效应。许多项目在投资时,只求规模不求效益,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据内部人士透露,不少项目从调研到立项仅仅用了短短几周时间,发展旅游似乎只是为了凑项目数量,而非真正为了推动产业发展。这种盲目投资的行为,使得青海旅投很快陷入了 “投资 — 亏损 — 再投资 — 再亏损”的恶性循环,资金链愈发紧绷。随着债务压力不断加剧,即便拥有优质旅游资源和金融支持,青海旅投最终也难以摆脱破产清算的命运,为文旅行业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这场破产清算案件,不仅是青海旅投个体命运的终结,更折射出文旅行业在快速扩张背后普遍存在的深层问题。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众多企业盲目跟风,陷入重规模轻运营、重投资轻效益的发展误区,青海旅投的倒下,无疑为整个行业亮起了刺眼的红灯,促使从业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