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建圈被一则消息刷屏:中铁某局突然放弃湖北随县铁路专用线项目,要知道这个项目总投资高达7.7亿元,且已临近开工节点。
作为公认的“基建国家队”,本该是稳扎稳打的主力,却在开工前临门一脚选择退场。这波操作让业内炸开了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央企都觉得这单生意“不能接”?
弃标真相:7.7亿的项目,为何算不过经济账?
单看7.7亿元的总投资,确实是块“肥肉”。但在基建人眼里,这笔账得扒开揉碎了算——大概率是笔“亏本买卖”。
首先绕不开的是低利润困境。铁路专用线本就是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类型,再叠加当前建材价格飙升、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现状,利润空间早已被压缩到极致。有业内人士直言:“现在做基建,能保住直接成本就不错了,稍微把控不好就会亏进去。”
更关键的是资金不确定性。地方项目的配套资金能否及时到位?工程进度款会不会拖欠?这些都是施工企业的“心头病”。对企业来说,一旦资金链卡壳,再大的项目都可能变成甩不掉的“烫手山芋”,风险远大于收益。
中铁某局的弃标不是个例,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弃标事件越来越多,这背后藏着整个行业的“生存焦虑”。
一边是国家要求加快基建投资、稳住经济大盘,各地重大项目密集上马,看似一片红火;另一边,施工企业却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人工成本逐年攀升、项目资金回笼困难。
这种矛盾在地方项目中更突出:地方政府想“花小钱办大事”,企业却要在保质量的同时赚回合理利润。当两者的诉求无法平衡,弃标就成了企业的“自保选择”。
思维转变:从“抢项目”到“挑项目”,央企先醒了
放在以前,建筑行业流行“先拿项目再算账”,为了抢占市场,低价竞标、亏本接活是常态。但现在,这种惯性思维正在被彻底打破。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精打细算”,把风险把控放在第一位。某央企内部会议上,负责人的表态很直接:“宁可少做一个项目,也不能做一个亏本项目。”
中铁某局弃标 7.7 亿铁路项目并非偶然,是建筑企业应对行业风险、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优先的典型体现,更折射出行业深层次困境与理性进步的双重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