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资讯 >> 碧桂园,又活过来了?

碧桂园,又活过来了?

碧桂园,又活过来了?
    马上咨询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众多房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业绩下滑、债务高企等问题困扰着整个行业。碧桂园,作为曾经特大暴雷企业,却在逆境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转型韧性,其商业板块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增长极,同时也为其债务偿还带来了新的曙光。


    商业板块:轻舟已过万重山

    商业运营在碧桂园的发展历程中,曾长期处于地产开发的附属地位。自 2005 年商管部门成立以来,一直作为配套服务存在。直到 2018 年,碧桂园整合资源,成立文商旅集团,推出 “碧乐城”“碧乐时光”“碧乐坊” 三大产品线,才开始探索商业运营的独立发展之路。但初期由于战略方向的摇摆,发展步伐受到阻碍。


    直到 2021 年,碧桂园确立了 “轻重并举、内外并重” 的策略,将重心聚焦于购物中心轻资产运营,商业板块才真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规模扩张来看,截至 2025 年 6 月,碧桂园商业集团已实现全国 31 个省份、298 个地级市的布局,管理项目总数突破 300 个,管理面积超 1200 万平方米。其中,碧桂园文商旅集团作为核心板块,在管项目数量达 70 个,总建筑面积 425 万平方米。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对存量项目的收购与整合,快速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依托碧桂园集团的开发资源,在新建住宅项目中配套商业体,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行业地位上,碧桂园文商旅集团也实现了大幅跃升。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最新排名中,其在管项目面积已升至行业第八位,超越了爱琴海、大悦城等传统商业运营商,与万达、华润、龙湖等头部企业的差距逐步缩小。


    碧桂园文商旅集团构建了丰富且具有特色的产品矩阵。通过 “碧乐城”(城市级商业)、“碧乐坊”(社区商业)、“碧乐时光”(商街)“碧家公寓”(长租公寓)等产品线,实现了从商业运营到生活服务的全场景覆盖。以 “碧乐城” 为例,其标准产品线聚焦家庭消费,引入亲子乐园、主题餐饮等业态,单项目年均客流量超 800 万人次,为家庭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消费体验。而 “碧乐时光” 定位 “微度假目的地”,整合文化展览、非遗体验等元素,如韶关碧城广场通过举办中秋游园会、百家宴等活动,单日客流突破 5 万人次,成功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氛围。这种 “一项目一特色” 的定制化开发模式,使其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商业地产市场中脱颖而出。数据显示,2024 年碧桂园文商旅旗下项目平均出租率达 92.3%,较行业均值高出 3.5 个百分点,充分证明了其产品与运营模式的市场吸引力。


    在扩张路径上,碧桂园文商旅集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轻资产化道路。2024 年,其与五粮液、国台酒业等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在社区商业中嵌入酒类体验馆,开创 “物业 + 酒厂” 的深度融合模式。消费者在社区商业中,不仅能体验到便捷的购物服务,还能深入了解酒文化,这种创新模式为社区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与宋代官窖园合作开发酱香之旅,将工业旅游与商业运营结合,单项目年收益超 2000 万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商业场景,2024 年碧桂园文商旅新增签约项目 23 个,其中轻资产项目占比达 65%,管理面积增速达行业平均水平的 2.3 倍,轻资产模式成为其快速扩张的有力武器。

    商业与物业:协同效应释放巨大能量

    碧桂园商业的崛起,离不开与物业服务板块的深度协同。2020 年碧桂园服务收购蓝光嘉宝后,将其商贸板块整合至文商旅体系,构建起 “商业 + 物业” 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了 “流量池” 与 “服务链” 的深度整合。


    以碧城广场为例,碧桂园服务通过管家系统、业主群等渠道推送商业活动信息,2023 年为商场导流超 10 万人次。物业端庞大的业主资源,成为了商业体稳定的客源保障。而商业体则反哺物业,通过租金收入分成为物业服务提供稳定现金流,降低了对物业费的依赖。这种协同模式在财务数据上表现显著,2024 年碧桂园服务商业运营收入达 18.7 亿元,同比增长 42%,占其总营收的比重从 2022 年的 12% 提升至 19%,商业与物业的协同效应正逐步放大。


    碧桂园投入超 10 亿元构建数智化平台,实现了商业与物业的数据打通。“智享楼下心选” 业务通过 S2B2C 模式,整合供应商资源与业主需求,2024 年零售业务新增覆盖城市同比增长 253.6%。业主通过平台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类商品与服务,供应商也能更精准地触达客户。“智享楼下充电” 业务则利用 AI 监控技术,管理超 30 万充电插座,服务用户超 220 万,既解决了社区充电难题,又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数智化赋能进一步提升了商业与物业协同的效率与质量,创造了 “1 + 1 > 2” 的协同效应。

    债务偿还能力:曙光初现

    从整体业绩来看,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 年头部房企商业板块营收增速普遍超过开发业务。2024 年碧桂园商业的营收同比增长 38%,远高于其开发业务 35% 的降幅。商业板块的良好表现,为碧桂园的整体业绩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债务偿还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在债务重组方面,2025 年,碧桂园通过债务重组削减 116 亿美元负债,将债务期限延长至 11.5 年,借贷成本降至 2%。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短期偿债压力,优化了债务结构。同时,200 余个项目纳入 “白名单”,获得融资支持,为企业的持续运营与债务偿还提供了资金保障。


    从资产角度来看,碧桂园控制超 3000 个开发项目,可售合同总面积约 9000 至 9200 万平方米,此外还有 130 - 140 万个车位可供出售。尽管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但这些资产仍具备一定的价值,在合理处置与运营下,将为债务偿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模板木方行业视角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兴衰与其息息相关。在房地产行业下行时,模板木方行业需求也受到抑制。但碧桂园商业板块的扩张以及持续的项目建设(保交楼等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对模板木方等建筑材料的需求。碧桂园商业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与装修装饰材料,这为模板木方行业提供了市场空间。碧桂园商业项目注重场景营造与品质提升,对于模板木方的质量与规格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模板木方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实现协同发展。从侧面反映,碧桂园在商业板块的投入与发展,增强了其产业链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进而提升了自身的债务偿还能力。


    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惠妍曾说:“坚持的时间够长,转机就会出现。” 若 2025 年底债务重组如期收官,叠加商业运营在 2026 年迎来盈利拐点预期,碧桂园有望以全新的姿态重返行业赛道。其在商业板块的成功转型与发展,不仅为自身债务偿还带来了希望,也为房地产行业在困境中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免责声明】:筑木通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筑木通所有,转载需取得筑木通书面授权,且筑木通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筑木通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筑木通(400-6000-198)处理。